创新与特点

2022-12-16
李一多
0

三、创新与特点

(一)成果创新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02)成果鉴定结果显示: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中,未见如委托查新项目的研究内容一致的文献报道。

(查新报告见附件,报告编号:202236000L200380

1.理念创新:创造性提出了正人达业行天下的育人理念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淬炼了“正人达业行天下”的育人理念。“正人”即“正其人”,以“龙门政”思政课为引领,提升学生基本素养、胜任素养、信念素养;“达业”即“达其业”,坚持以“达业”课程体系为抓手,开设素养达业课、技能达业课、拓展达业课,使学生达成就业、达成事业、达成功业;“行天下”即坚持以“国际视野”为驱动,开展生涯规划、职业证书、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胸怀世界、敢为人先。相关成果有7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德育》等期刊,出版《正人达业行天下解读》专著1部。

2.模式创新:建构了“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探索了德技创并修、产教科融合、校院企联动有效行动路径

保持重素养定力不动摇,探索德技创并修、产教科融合、校院企联动的有效行动路径,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职特点的“一重三化”育人模式“重素养”重视学生职业信息国际素养的全面发展,回归人才成长的底层需求;“职业化”彰显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属性,构建对接行业需求、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信息化”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撬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国际化”通过整合国际资源、对接国际标准,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国际素养。2022年8月,中国教育报以《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一重三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题报道本举措。

3.方法创新:建立了“龙门科技站”、“262”云教学、三纵三横发展性评价等个性化育人方法

本成果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要求,创新方法,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全国核心期刊分享经验。联手科协、协同科技型企业、联合社区街镇,成立集科技普及、师生创新、社区服务于一体龙门科技站”,通过站校共建、社团联盟等措施合作开展技术进街道进社区,技能服务田间地头,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各类创新教育主题活动,孵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262”云教学借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达成教学、教研、教管等全方位创新。“三纵三横”发展性评价全面实施利于学生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三纵即引入教师、学生、行企三大评价主体,并赋以相应评价权重三横即设立品德、技能、素养三个维度,关注中职学生未来生活与职业迁移能力需要,加强科创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评价。

(二)成果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是“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改革的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重三化”改革从立项研究、实践检验,到应用推广,历经11年,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要求,坚持思政主导,立足重庆地方“红岩文化”,“塑心正形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答好党和国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答卷”。

2.坚持系统优化是“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改革的方法

“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从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构、“262”云教学模式的创建到“三纵三横”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创新,结合学校特色与专业特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推进实施机制,理顺人才培养环节逻辑顺序,有效联结体系内部各要素,从而构建了既体现当前时代精神又凸显学校特色的“一重三化”育人模式

3.坚持协同联动是“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改革的保证

外联政府、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内 “一重三化”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创新“项目+任务+资源+团队”推进机制,激发多方热情参与人才培养,形成联席会议制,对育人模式的设计、实施等进行论证,科学构建“一重三化”育人模式,有效推进“一重三化”育人实践,构建学校自评、行企参评、专家诊断、管理部门监督等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效控制“一重三化”育人质量,从而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赢。